最近相當沉迷於今年四月開始發行的小日子享生活誌。
第一次看到小日子,好像是在博客來網站。
小日子的封面有著大量的留白,封面照片是日式那種清清淡淡的顏色,
然後小小的、毛筆字形的標題小日子就這樣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然後第一期的主題是:我們喜歡 吃早餐。
真巧,我也超愛吃早餐的。
那是四月初的事,不過我正式買小日子是六月了,
當時在TAAZE買了第一期跟第三期,純粹那個月已花了太多錢買書,
所以就先挑了兩本來試讀。
小日子在第一期就開宗明義地替我們為小日子寫下定義:
『所謂的「小」,是相對於台灣社會熱切追求的「大」,
其實大不一定最好,小才有存在感,小才真實具體。』
於是小日子登高一呼、對我們喊著:「在我們的城 展開小日子」。
來往世界各地,偶爾是好日子,多半是壞日子,最重要得是過自己想要過的日子。
真正的生活不在她方,就在這裡,待在我們的城,過自己的小日子吧。
然後又說了,小日子啊,關心的很簡單,就是一件事,他們說:「生活太複雜,專注體會一件事就好。」
裡頭的文章其實都是…
關於一道菜,一間店,一台車,一條街,一個品牌,一張椅子,一棟住宅,一座城市…的個人意見。
懂了嗎? 這就是之所以小日子在這段時間以來,如此吸引我的原因。
這跟我看京都三六五日:生活雜貨曆的理由一樣,小日子要跟我們說的,就是認真過生活,
然後好好創造他,好好享受他,好好品味他,也好好記著他。
然後,在七月底的某天,依然在網路上廝混,逛到了學學文創的網站,想說來看看最近有什麼課程,
結果不看則矣,一看驚人,想不到小日子的創辦人兼總編輯黃威融老師八月中要在那裡開課,
而開的課程就是「小日子:從過我們的生活開始」。
沒有絲毫的猶豫,馬上刷卡繳費預約課程。
然後便開始日也期待夜也期待的日子,每天都希望開課那個日子趕快到來。
那天下班,六點一到,馬上關上電腦、整理好包包、然後往捷運站衝,
絲毫沒有停留,畢竟雖然經過堤頂大道時有看過學學文創,
但這是第一次用走得去,我相當害怕會迷路兼遲到啊,幸好一切都很順利以及準時。
黃威融老師先從他的經歷開始講起。
廣告文案出生,然後在1998年,和其他幾位作家一同出了一本名為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的書。
2006年開始擔任Shopping Design的總編輯,然後2011年底籌備小日子,到了2012年正式發行。
老師花了不短的篇幅在介紹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輯時的經驗,
他詳細的介紹一篇文章的主體是怎麼來的, 然後標語怎麼下,相片怎麼拍,最後美編怎麼編排,
讓我了解,原來每一個文章都是處心積慮,每一個視覺呈現都是精心安排,編輯人的細心程度可見一斑。
其實花了篇幅在介紹這段歷程,也是順便帶出現在的小日子團隊,
團隊裡的好多人,都是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時認識的朋友,甚至有些是更早時認識的,
有的是專業的攝影師,有的是眼光獨到的出版人,也有人是知名樂評人。
總而言之,他們一同經歷過某些歲月,那些年少輕狂,然後自以為文藝的青春歲月,
這段回憶對小日子的影響很大,幾個三五好友的聊天,演變成認真的計畫,最後雜誌的發行。
然後小日子不想跟一般的雜誌一樣,不是故作高雅,而是想把關心的事物簡單化,單純化,
希望所介紹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,
也許是個行為,也許是個展覽,也許是好吃的食物,也許是很有情調的咖啡店,
又也許是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。就是那些,推砌成我們個人風格的所有事物。
然後小日子裡頭的文章也沒有刻意的中立,就是請撰文者寫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,
沒有廣告業配,也沒有譁眾取寵,就是單純地寫出個人意見跟大家分享,
畢竟小日子重視的是生活的體驗,以及小小的感受。
黃威融老師鼓勵我們多去巷子內探訪沒有去過的餐廳、沒有買過東西的非連鎖便利商店,
為的是多追求一份生活的體驗,也許轉個彎,會遇到更美麗的風景一也不一定。
我想,小日子之所以能這麼吸引我,應該就是我們的意念相近吧。
這一陣子以來,我很認真地體驗生活,享受自己喜愛的事物,努力把每一天都扎扎實實地過,
與其說小日子是本雜誌,倒不如說他是提示我們認真過生活的那小小張memo。
上完課後,真的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,
這是第一次這麼貼近自己所讀刊物的編輯,第一次聽著一本雜誌創刊的過程,
內心的感動無法言表,那就只能以行動來支持! 每個月都來認真度過我的小日子。
你可以在這裡看看小日子:
Facebook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goodlittleday
你或許可以在這裡購買小日子:
TAAZE http://www.taaze.tw/index.html
金石堂 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
灰熊愛讀書 http://www.iread.com.tw/
每月一日販售。